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岭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燥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2011年求学湖湘,适逢方舟子之流,抹黑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号召取缔,互联网上中医绝迹,任何关于中医的正面言论,总会被恶意评论,在互联网上,中医学子与诸多键盘侠对线,势单力薄。
入学后师从尹周安老师,尹老师因病结缘中医,随师爷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学习多年,他曾私下对我说,当年一个年段的同学,现在还在从事中医行业的,寥寥数人而已,大多硕士阶段考了西医的研究生,找到更好的去处。
大一暑假在厦门一家纯中医门诊部实习,问起80后的学长们当年的就业,他们说找工作很难,老百姓只愿意找老中医看,没有人愿意选择年轻医生就诊,他们能够生存下来,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沧桑。
大学五年的中医求学,是迷茫,是探索,也是一场赌博。要感谢我的恩师尹周安老师,他把我大学的迷茫变成了500首方剂,反复地阅读四大经典,不停地从老师的临床医案中去体会每一首方剂制方的思路。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累,不是因为道阻且长,而是怕努力后仍然没有希望,害怕一个行业一个专业没有未来。
虽看不到前方的路,但看着中医书友会、中医师承学堂、中医家等优秀中医自媒体的发展,我相信高格非老师说的那句话:“中医人其实是捧着金饭碗在讨饭”。
刚过去的2023年,传染病肆虐,甲流乙流支原体,混合感染,流感后的后遗症让很多人一年都在咳咳咳,成了“小肺物”。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其实是中医的优势病种,阿奇霉素的耐药,也让更多老百姓看到中医整体思维的优势,西医多个病原体需要多种药物,而在中医看来可能是同一个病机,用同一个处方,稍作加减,就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另外中医界最有影响的公众号,是作家出身,爱好者出身的中医大V,他们在把复杂的中医科普化,在给老百姓科普中医药的常识。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的失重感,加上疫情,刺激了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生命,了解中医对生命的理解,了解怎么去更好地活着。
酸梅汤的风靡,让大家知道了中医的一种思维方式。
我在医院里,也能感受到有一部分家长,开始主动选择中医,一部分家长在束手无策后,被动选择中医。还有一部分家长,还自学起中医,甚至希望让孩子学习中医。很多西医同行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他们也希望能对患者选择更有利的治疗方式。
互联网上,微博、小红书越来越多的人说起亲身经历中医的神奇疗效。这都是中医药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
但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去选择一个好中医,我们中医这个行业鱼龙混杂,各种江湖骗子层出不穷,科班出身的中医们忙于诊务,没有去争夺话语权,优秀的青年中医们飞速成长,却不爱与人争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更何况还得为自己的生存努力,但后来的中医学子们,需要有榜样,需要前路的光,而患者们需要对中医更为客观、公正、不偏激的观念,而不是看了几本倪海厦,开始大骂温病、大骂现代医学。
客观来讲,不管网上如何夸赞中医,我们自己但凡在医院内规培实习过的人要明白自己的定位,现代医学仍然是目前的主流医学,中医目前只是辅助医学。没有现代医学的辅助,中医误诊、误治的比例其实非常之高。
医生自主执业的第一步不是看好了多少人,其实是要先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安全性比有效性有时候来得更重要。
现在体制内逐渐饱和,年轻中医的空间比较小,体制外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几年,在厦门,看到不少年轻医生靠自己的实力,逐渐起来,成为小有名气的医生,成为很多后来学子的榜样,现在的中医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基层开始,用疗效为中医证明。老百姓在网络上接收到的对中医的误解,需要我们用疗效来打破。
体制外是战场,你要和优秀的同行竞争,还要和美容院、养生馆的人竞争,前期肯定是劣势,但只要你接受了正规的医学教育,甚至研究生,3-5年,你的加速度让你上一个台阶。拉长时间看,青年中医只要不断积累,积极和优秀的同行交流,你需要的就只是时间,就好像巴菲特的复利投资一样的。
青年中医在体制外最好的选择是挑选一家尽可能大的门诊部,有一些自来的流量最好。
这家门诊部要有2个特点,才更适合你的发展:
第一个要有你想学习的老师,刚在体制外立足1-2年,要放下身段,先向强者学习,和老中医或者成名的青年医生做助手,既能学习知识,又能锻炼和病人沟通的能力。
第二个门诊部要有职业经理人,懂得如何更好地为青年中医做服务,不管是工作室的建立还是配备助理,甚至是两三个医生形成团队,都需要有个能够不断学习的伯乐来支撑你的发展。
另外青年中医每年都要继续教育,不断主动学习,但是有个要点,建议2-3年全科门诊后,一定要建立专科思维,对准一个方向,不断沉淀做积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的方面,要把强点做的更强,才能更好地立足。
我刚毕业时算有着还不错的中医基础,那时候拜访业内一位大佬吕方舟师兄。毕竟苦于现实环境,自己的门诊量一月不过百来人,我向过来人请教所谓营销自己的方法,师兄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他刚毕业借助渠道上了媒体,病人量增长很快,但后面接不住一些病人,在经历医保调整后,患者量下降。他告诫我营销是末技,趁刚毕业的时候,年轻还有精力,多去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谓的门诊量,所谓的名医,很多时候是水到渠成。没有本事,营销只不过是水中捞月,空欢喜一场。正如姚梅龄姚老说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我个人认为中医一定是要中西结合的,业内厉害的大佬毕业后都在学习西医,现代医学的常识,会对你的中医内科帮助很大,能大幅提升中医师对疾病预后转归的判断能力,中药药理学结合辨证,能用药更为精准。运动解剖学对针灸、正骨也是如虎添翼,我个人专注于学习吴雄志老师的思想,中西汇通的思路会让我对疑难病会有更清晰的思路,消化西医的知识为中医所用,通过西医的检验、病理为中医处方用药提供辨证依据。
中医的市场这几年是肉眼可见的在扩大,老龄化社会、疫情的到来让更多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需求已经有了,但市场上的靠谱中医还太少,老中医的门诊量已经饱和,青年中医要拿出石上做三年的勇气,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如果真的选择当医生,那就勤练内功,相信你的付出功不唐捐。
青年中医刚迈出社会,接受的挑战来自四面八方,但其实你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劣势,就能更好地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你的个人优势不断加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只要能立足,大部分青年中医的月收入基本都是1w以上,还能收获很多陌生人的信任,发自内心的感谢,行医的这份快乐是任何职业都没办法给予的。
35岁左右的时候,一个青年中医才将迎来他真正地人生舞台。青年中医今日的迷茫是因为怕前途无望,是因为不了解青年中医的成长规律,人们总是对未知充满恐惧,而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向前走,大胆点,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理论基础扎实:青年中医在学校的5-8年的学习,对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中医的基础越好,在就业市场上优势越大。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年轻一代中医师通常更愿意接受新理念和技术,对知识呈开放态度,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现代医学的知识推动中医药技术的发展,另外AI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新的机遇。
学习能力强:青年中医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能够快速掌握新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青年中医还在上升期,尚未定型,只要沉下心来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是没问题的。
人际交往能力:青年中医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沟通,这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老中医或者成名的医生虽然医术和经验相对来说比较有优势,但在就诊体验上、对病人的随访上必然不足,这个恰恰是年轻医生破局的点,很多疾病都是心理上的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内服的药,还有心理的药。
临床经验不足:相较于资深中医,青年中医可能缺乏相对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诊疗技能和患者信任度都需要时间积累,在处理复杂病例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青年中医刚上临床,立足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更好的选择,如果在体制外工作,其实我们就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医生。疑难病、复杂病等到后面经验比较丰富再来考虑。
专业认可度待提高:在一些情况下,年轻医师可能面临资历认可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获取患者的信任较为困难,作为患者肯定更认可老专家,老教授,主任什么的,对年轻医生会有一些偏见,但这种偏见随着一批青年中医的崛起也在逐渐减少。同时青年中医在医疗行业中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建立自己良好的口碑和患者群。
资源有限:青年中医刚出社会,从基层、体制外做起,平台能够给你的资源对比医院会有一些不足。媒体的曝光,门诊的导流,甚至对你生涯的规划发展都是空白,很多时候你会感到孤立无援,一切刚开始并不会那么顺利,你需要的是耐心和恒心,成长一切的基础还是要靠疗效说话。
医疗市场竞争激烈:青年中医面临的不仅有同龄中医师间的竞争,还有来自大量西医和其他替代疗法的竞争压力。医学领域竞争激烈,尤其是中医行业,因为中医这个行业门槛不够高,鱼龙混杂,江湖骗子充斥其间,青年中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应对竞争。
技术更新迅速:中医药行业的现代化进程要求青年中医不断跟进新技术、新方法,否则可能会被行业淘汰。选择中医这个行业就意味着活到老学到老。
公众认知误区:早几年微信群里聊中医,还会吵架吵得不可开交,很多高知群体对现代医学趋之若鹜,对传统的一律打死,社会上对于中医药的误解和偏见依然存在,如何正确引导公众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是青年中医面临的挑战之一,但好消息是经过疫情的大考,越来越多人看到中医的疗效。
国家带来的政策支持: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发展,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春晚上的中医元素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意味着未来中医这个行业会得到更多地政策倾斜,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
银发经济带来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们对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对自然疗法的日益青睐,中医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慢病调理等领域,例如推拿科的夜诊爆火、中药奶茶,这恰恰是行业的蛋糕在慢慢扩大的表现。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对中医的需求也在增加。社会资本逐渐进入,民营中医门诊部不断扩大,例如固生堂、同仁堂等上市公司扩大规模,为青年中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中国未来的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银发经济,慢性病中医是有独到优势的,国家以红头文件的形式鼓励中医在治未病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明确自身定位,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把握政策导向下的发展机遇、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诊疗能力。
主动参加专业培训和青年中医的研讨会,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包。
建立良好的患者关系,主动塑造个人品牌和口碑吸引更多患者。
关注行业动态,特别是国家政策和红头文件,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以应对可能的挑战。

❖ 中医内科学硕士,三甲医院中医科医师
❖ 世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会员
❖ 中国抗癌协会会员
❖ 先后师承全国名中医李灿东校长,福州儿科世家李学麟教授,厦门名医陈三才主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尹周安博士,天津南开医院副院长吴雄志教授,发表学术论文8篇
❖ 临床重视脉诊,强调身心同治,学中参西,发扬传统中医特色疗法
❖ 临证擅长运用耳穴、刮痧结合经方六经辨治儿科及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