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个上午,杯里的浓茶几乎没动。
接诊完最后一位患者,董建党站起身放松筋骨,这才拧开杯盖,呷一口已经凉透的茶。诊室墙上贴有一句话:医无术不行,术无德不久。这是在基层工作23年的中医副主任医师董建党对自己的要求。
董建党是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中医。自2001年从陕西中医药大学毕业,董建党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意愿日益坚定:“中医的根在基层,生命力也在基层。”
凭着对中医的一腔热爱,董建党不断阅读中医经典、医案,在实践中勤勉钻研、提高中医诊治能力。董建党说,很多中医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要善于在实践中理解、体悟。他曾经为了琢磨、体会典籍所说的“浮脉如水漂木”“滑脉如盘走珠”“涩脉如轻刀刮竹”,用实物重现去领会手感,再到临床中实践。
凭着这股子钻劲,董建党逐渐把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两大“法宝”融会贯通于诊疗。
“我看病,从患者迈进诊室那一刻就开始了。”董建党说,他对每一位就诊患者仔细望闻问切:“这是收集信息的过程,也是去伪存真、辨证施治的过程。”每一个方子开出,都来自董建党细致入微的分析判断。
2019年,62岁的老李坐着轮椅被家人推进董建党的诊室。老李因肝硬化失代偿而腹水严重,除了肚子滚圆,身体其他部位皮包骨头,且手脚冰凉,头都抬不起来。
已多方求医的老李情绪低落,脸色晦暗:“董大夫,这病你能治吗?”“只要你想治好,就有希望。”董建党一面开导患者,一面充分了解其病历、症状,为他辨证治疗:“许多肝硬化患者都用软坚散结利水的办法,但我辨证发现,老李属肾阳虚,要采取温阳利水的方子,就为他开了真武汤。”
一面是老李积极配合治疗,一面是董建党根据老李的身体情况调整方剂。慢慢地,老李腹水逐渐减少,后来已无需定期到医院抽腹水,原本需要每天注射的人血白蛋白制剂,也逐渐拉长间隔直至停止注射。
中医药的效果让老李和家人欣喜不已,他们为董建党送来感谢的锦旗。“老李现在每个月来复诊一次。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还行,我每次都叮嘱他要多锻炼,重视肌肉萎缩。”董建党说。
董建党看诊,会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们患了什么病更重要。”
他解释说,心理困扰是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医生既要了解患者身体的不适,更要找准他们的心病。“在问诊中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分析其病痛成因,甚至解决其心病,常常有助于缓解、治疗身体的病痛。”
用心体悟、用智诊疗、用情沟通,让董建党的诊室外总是排起长队,诊室四壁挂满来自四面八方的锦旗。“我们一家两代人都在董大夫这里看病”“我是听朋友介绍董大夫医术好,专门从外地赶来的”……采访中,这样的话不绝于耳。
“董大夫平均每天要接诊患者70多人,高峰时能上百人。董大夫这样的基层名中医,是我们的‘定海神针’。”电子城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郭王红说,2023年该站中医门诊接诊2.2万余人次,比上一年增长近一倍。
名气之下,董建党没有止步,加倍努力去捕捉、回应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
董建党注意到,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发生变化等原因,失眠、胃病等疾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近年,我接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失眠、焦虑,根源在于脾胃,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我试着从这些方面着手调治。”
26岁的张璇最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董建党看胃病,现在,她在董建党的影响下已成为中医“铁粉”,定期来复诊、调理。“医生好不好,疗效最重要,董大夫给我开的方子管用。”
患者的信任对董建党既是幸福,也是压力:“百姓的健康需求在变化,这对中医提出更高的要求。”
用中医药的疗效收获了一批年轻“粉丝”的董建党,正在思考如何把中医药的养生理念转化为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他们践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药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中医药强调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等,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
在董建党看来,基层中医馆与群众最贴近,在发挥中医药作用、展示中医药魅力方面大有可为。“我们中医馆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备有400余种中药饮片和熏蒸治疗机等40多种中医诊疗设备,煎药室、针灸推拿室、中医专家诊室等一应俱全。”
董建党期待,基层中医馆在满足群众中医药诊疗需求的同时,能真正成为中医养生保健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站、体验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