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之崛起而奋斗

青年中医,就那几个关键词…… 医馆界 2024-04-05 12:08 广东   图片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 来源 | 君和堂   我叫葛焰森,就职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

409
作者:葛焰森来源:君和堂


图片


图片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来源 | 君和堂


我叫葛焰森,就职于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019年毕业。2018年开始在体制外独立门诊,半年门诊量破40,2019年进入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从单一周五下午门诊到如今的特需门诊、普通门诊每周五个半天,且医院门诊常需加号,日诊量近百,我用了3年多时间。正因为此,也成了别人口中“邻居家的中医”。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进入到“体制外”执业,加上自媒体的广泛传播,似乎体制内外是鉴别中医的分水岭,甚至纷纷提出了“中医就要体制外”的口号。有鉴于此,作为一名青年中医,借助青年论坛的征文平台,跟大家唠一唠我口中的“青年中医”,也算是给即将踏入“体制内外”的学弟学妹一些个人感言。总结下来,我觉得就几个关键词。



第一:责任


“升官发财不进医,服务苍生道可追。”青年中医应当首先把“传承中医”当作自己的使命,但这个使命应当建立在温饱解决基础上。所谓的解决温饱,并不是鼓励青年中医去当“药贩子”,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份填饱肚子的薪酬。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本来就比同龄人年长,尤其是中医专业的学子,就业时的歧视、工作岗位的狭窄,都迫切需要我们获得薪酬“活下去”。与不能吃饱饭的人谈责任和理想,总有点“乌托邦”的意味,脱离了我们中医“实事求是”的轨道。


我进入我所在的医院半年时,很多同学问我坚持下去的原因(我所在的科室在整个医院收入最低,仅够温饱),甚至我刚出医院门诊时,退休的老师来转处方时对我说,“小伙子,不要待在这里,会让你荒废的。选择其他单位吧。”


那么我为什么仍然坚持留下来呢?我觉得真的是“责任”二字。(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我所在的医院前身是“成都铁路局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提到这里大家可能不甚了解, “蒲辅周”、“杜自明”、“高诚宗”、“廖蓂阶”、“黄济川”等名老中医均在此工作过。)过去的一些年,由于政策等原因,中医发展一直步履维艰。


看到医院中医科公招信息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报名,因为在我心里一直觉得我应该为这所医院的中医发展尽一份力,这份责任感起初不是因为医院,而仅仅是因为“中医”。(后来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中医的发展蓬勃向前,对中医的支持达到大家难以想象的巨大,在这里再次感谢医院,感谢院领导。)前边说到收入仅够温饱,因此在进入到这所医院后,我仍然在下班时间坚持体制外的门诊,因为当时我也近而立之年,需要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所以回过头来看,我觉得青年中医应该首先将“传承中医”的责任挂在心里,不要每天想着“创新”而忽略了创新的前提是传承。同时也应该知道,责任的前提是解决温饱。在这个关键词下,与诸君共勉师爷宋兴教授的师训:“深研经典、坚持辨证、弘扬学术、服务苍生”。为了中医,为了苍生,青年中医应该也应当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第二:理智


“体制外”,是现在很时髦的一个词汇,大家在小红书、抖音搜索一下。各行各业,但凡脱离体制,都会成为热门,中医当然也不能免俗。尤其是近些年规培政策实施后,诸多中医学子踏入体制的门槛增高,越来越多的前辈们把体制外当作了自己“标新立异”的代名词。似乎体制内一无是处,体制外是中医广阔的训练场。既在体制内,又在体制外的我,在这里真诚的告诉大家两个字:理智。


这份理智是基于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们在就业季总会问我相关问题。


体制内也好,体制外也罢,体制只是执业场所的不同,与我们所从事的中医执业行为没有直接相关性。或许有些人会说,体制内要做住院医,要写病历、要办出院、要值班等诸如此类的工作,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所有的中医大家们,不也是从这种最基础、最繁琐的工作做起的吗?体制外虽然有工作的自由,但是就青年中医而言,却也是足够的残忍。


不管社会看待中医的眼光如何改变,时至今日,仍然有绝大多数人把年龄当作看中医的敲门砖。记得当时“明医”平台在小红书上转发过我的成长经历,里边提及日诊近百时,很多同行自然的以为是我所在的医院给了我这么多患者朋友,实际上恰恰相反,院内患者起初绝大部分是我在外边诊所引流而来。换句话说,我是在体制外门诊量增大后,恰好遇到我们医院公招,进入了我们医院。为了什么呢?为了上边提到的那两个字:责任。因为我们是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因为我们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因为我从我师父身上接力到了这种责任感,我需要继续接力下去。


所以这个部分,我把“理智”作为关键词分享。不要为了“标新立异”排斥体制内,也不要为了过度的安全感而反感体制外。体制内外只是工作内容的部分不同,并不影响中医诊疗的大环境。


在这个关键词下,与诸君共勉师父金钊教授经常对我们说的几句话(大意如此,非原话):“大家应该能进入医院就进入医院,去向西医老师们学习一下,学习那种讲逻辑讲证据的精神,也去学习一下西医老师的规范性,然后回来再仔细思考我们的中医……”



第三:勤奋


“勤奋”这个关键词我想了很久,不知道究竟是在前还是在后,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放在第三,因为“勤奋”二字看起来简单,若没有高度“责任感”,实现起来还真的有点难。


大体上讲一下我的工作时间,医院工作时间是早八晚五点半,今年因为门诊时间增多,没有参值夜班。既往每周还要参与值夜班1-2次;体制外工作时间是周六全天,以及工作日的下午六点到晚上十点。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排这么满,甚至我的父母直接对我说“钱没身体重要,停一些门诊”。实际上我真的很冤,门诊这么密的原因,更多的是我想趁着自己正值壮年,去接触更多的病例,去体会各种古籍记载的疾病。不然如何去将大学时的“已阅”变成“已诊”呢?


前些天,我的一位师兄私底下问我,是不是金老师交给了什么秘籍,为什么门诊量会这么高。我回复了他一句宋老师、金老师经常提及的一句话: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真的没有什么比书来的更直接。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名家著作精彩纷呈,读哪些书?《中医各家学说》里提到的历代医家的代表性著作,甚至是所提及到的著作,都应该读一下。能读得完吗?可以的。《各家》提到的著作根据版本的不同,一般在50-70本,我在大二下学期开始读,基本上大七毕业时已经粗粗的全都读完了一遍。时间哪里来的呢?每天早起一小时,减少假期休假时间,自然能够读的完。


毕业时因为工作原因参加会议遇到一个校友,起初说名字对方对我很陌生。但是当彼此摘下口罩时,她脱口而出了一句:原来那个在C教前每天早晨哇哇读书的就是你。


以前是求粗略的阅读,知道每本书的大概意思。工作后则是根据每个季度或者临床就诊病例的特点,选择性的精读。比如最近半年,读的最多的就是《瘟疫论》《湿热论》《时病论》等书。


读书能够让我们充实自己的疾病谱,当我们临床一旦碰到时,脑子里就会马上浮现出一个印象,这样我们应用下来才会更加轻盈、更加随意,也才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千万不要用繁忙来当自己不能勤奋的借口,因为每天挤出5分钟,一年都可以挤出30多个小时,何况我们不止能挤出5分钟……


除了读书,另一个勤奋就是多跟诊。现在多媒体的发展丰富了我们学习的手段。“云跟诊”也未尝不可。老师的就诊记录、同行们自媒体上分享的医案,都是我们可以跟诊的途径,只要我们想“勤奋”,资源多到超出想象。


在这个关键词下,想跟大家朱熹《劝学诗》里的一句话: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第四:努力


责任、理智、勤奋之后,我觉得最后一个关键词应该就是努力。所谓努力,与勤奋相区别。努力是指大家应该把上述的三个词语贯彻到实际行动,也就是所谓的实践。为什么用努力代替呢?因为这是一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需要非常的努力去克服自己的惰性才能达到。说来惭愧,虽然在这里标榜努力,但是扪心自问,我仍然时刻有想逃避努力的想法。因此,“努力”二字,非常人所能坚持。


以上四个关键词,希望与诸君共勉。文章最后,将宋兴教授师训摘录于下,希望大家能将此训落为现实,如此我国粹中医定当愈久弥新!


理论求精,临床求实,做事求诚,做人求真。

深研经典,坚持辨证,弘扬学术,服务苍生。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君和堂”,作者/葛焰森,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图片
编辑|蒲公英    视觉|花椒

商务联系-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


医馆界

——

中医馆经管新媒体,医馆产业链社交与服务平台。医馆老板、创业者、投资人、供应链一手干货。连接跨界,一起重塑互联网+新型医馆生态圈。


联系方式

——

0755-86535560

400-893-012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园西工业区25栋中段609室

医馆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