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典著作《定位》一书,明确指出:“营销真正的战场不是产品而是在用户的大脑里!我们要争的不是宣传产品亮点,而是要找到用户能记住的亮点,要在用户的脑子里留下我们的标签和位置”。
对此,中医馆需要明确我们目前给客户留下的标签是什么?客户对于我们的期望标签是什么?这两者的差距就是中医馆应该努力方向,在实际实施中可以考虑如下几个维度:
千馆千面,每个医馆都是创始人与市场结合的产物,因为创始人是医馆的起点与顶层架构的地基,包含创始人对医馆的起心动念、自身的基因擅长、资源禀赋等,这一系列的因素会在医馆的萌芽启动、筹备建立、运营发展、茁长成长等阶段发挥潜移默化的深层次影响,故医馆创始人需问自己三个问题:
民营中医馆的经营既有民生的属性,也要面临市场化竞争淘汰的选择,而在市场化竞争中,要想获胜,有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是,找到市场需求空缺,迅速弥补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取商业价值最大化。
对于中医馆而言,应该要非常明确医馆3公里附近的医疗供给能力及市场反馈,应该对老百姓的健康需求有明睿的观察。如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市场焦虑、抑郁的人情绪价值如何满足?失眠问题如何解决?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医可以如何赋能?
商业存在的价值,是因为别人需要我们,而医馆存在的价值,是因为附近的老百姓需要你!
医疗分为严肃医疗和消费医疗,而严肃医疗是以国家的公立医疗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为主,在政府的意志表现为保障基础民生,目标是让老百姓能看病,看的起病,故严肃医疗的支付主体是医保,相当于政府在市场上采购基础医疗服务,然后提供给居民使用,所以严肃医疗更多是民生属性,而非商业属性。
国家对民营中医馆的定位为医疗市场的有效补充,故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对民营医疗机构也是相对不公的,而民营中医馆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必须要考虑市场化的因素,而不能过度依赖医保,因为医保的亏空将是未来医保支付与结算的巨大风险点,故消费医疗是民营中医馆需要开始布局、探索的方向。
如:如何用中医的医疗技能赋能养生?中医专科市场还能布局哪些细分领域?中医生活的业务体系应该如何布局?

每当一个企业出现现金流危机、利润危机时,降本增效将会是企业接下来在某个阶段内发展的主旋律。
对于医馆经营而言,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浮动成本,固定成本更多是房租、水电、摊销费用、员工基础工资、基础运营管理费用等,可压缩的空间实在是微不足道,而浮动成本更多是与医馆的营收成正相关关系,如果进行压缩可能还会影响医馆的营收。
故医馆在降本增效方面或许可以尝试几个方向的探索:
如果空间闲置率很高,可以尝试转租部分空间或者引入第三方合作,降低租金成本。
在尝试各种方式拓展业务量无效的前提下,需要对员工进行精简,提升员工的能效。
如技能提升培训、客户需求分析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等。
探索创新的服务方式,如线上问诊、远程会诊等,以拓宽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效率。同时,根据患者需求,开发针对特定人群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个性化医疗方案。
如医生的个人IP打造,围绕医生工作开展的团队建设、学术思想交流提升等,所有的核心都在于提升医生的看诊能力,提高医生的门诊量,减轻医生被非医疗所消耗的时间精力。
企业运营中的摩擦主要表现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抵触、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冲突,以及员工与客户之间的矛盾。核心问题在于员工的需求未得到满足,他们通过行为表达不满。
这种表达往往是隐性的,如忽视客户需求、低工作效率、缺乏进取心、团队合作不力、缺乏目标责任感等,给医馆的发展带来无形的破坏。
对于医馆而言,如何发现、满足甚至超越员工期望是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医馆的发展依赖于员工的支持,客户的服务是由员工提供的,员工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医馆的发展状况。为做好员工管理,医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包括领导者的个人能力、胸怀、利他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领导者的魅力影响和激励员工。
包括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培训计划和定期能力评估、晋升等。让员工能够看到未来。
确保员工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使员工能够安心工作。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发展的力量。医馆应从初创之时就规划自己的企业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培养,积累优秀的精神财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通过制度来固化企业文化成果,在培训中强化企业文化的教育宣导,并通过结果检验企业文化对经营活动的影响。
包括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和个人学习成长等,将员工视为家人而不仅仅是盈利工具。
当前经济下行已成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我们个体难于改变的现状。然而,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待现实的态度,坚定复兴中医的梦想,在众多人因经济困境步履蹒跚之际,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竞争力,为迎接未来而做好准备。在春季来临之际,我们将乘风破浪,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