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立新,共筑中医馆发展高地95
随着疫情阴霾的消散,外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中医馆面临的挑战越发严峻。就医需求的多元化与多样化、中医业态的重塑...无一不在加速传统中医馆的洗牌,医馆的升级转型迫在眉睫。 2023年4月18日-21日,为期四天的长城医馆学苑第十一期馆长营在广东深圳成功举行。 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转折期,长城医馆学苑一如既往地邀请了多位行业一流的实战派专家共同探索中医馆的建构和运营之道。3天的干货学习+6家代表性医馆的实地游学,让同学们深刻地了解到行业现状,更清晰地预判市场,助力他们系统地进行战略布局与搭建,从变革洪流中突围,成为新时代中医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馆长营每期都会带领大家一起朗读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大医精诚》是千年来每一代中医人都应遵守的行业准则,也是我们长城医馆学苑宣扬的价值观。 在多位导师的相伴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进行了多维度、全方位且干货满满的新型中医馆操盘手系统性课程学习。行业前沿的思想碰撞、一手资料的无私共享、沙盘演练的学以致用......都在重塑过往认知,拓展思维边界。 尹成元:深圳通透堂中医连锁创始人、院长 尹成元院长分享了新型医馆之商业视角运营中医馆的逻辑,他表示业务的试错成本要低,我们交付的是认知差加服务,要把提升用户认知作为战略最高地。满足用户需求是商业的唯一价值,商业开展的关键首先应当明确客户的真需求及刚性需求,保证业务是高频消费且有足够大的市场。此外,确定核心价值很重要,核心价值应具备独特性,有较高的有效率、能被衡量量化,可触达客户并被其感知。与客户的连接方式包括品牌连接、渠道连接。另外,还要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员工、股东、客户、供应链)间的利益分配。 企业成功的公式=文化×战略×组织能力,组织建设的极简模型是核心竞争力+组织机制+责任到人,对初创企业而言资源有限,集中优势资源,单点破局,占领消费者心智,收获稳定的流量池,是企业成功的捷径。 王中华:长城医馆学苑校长、医馆界创始人 王中华校长对近年全国中医馆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表示中医馆规模增速明显,当前中医的外部环境较好,但当前医馆面临的经营管理瓶颈问题需要正视。而后,他对多家优秀医馆的发展经营特点、特色的医馆项目等展开详细剖析,展示了医馆发展的共性规律与创新模式,接着又通过对患者疾病分布与趋势、患者就诊倾向等分析了中医客户群体画像。 沈晔:广东龙脊康脊柱专科连锁董事总经理,主管龙脊康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及战略发展 沈晔老师为我们分享了新型医馆之医疗流量运营,通过龙脊康的多年沉淀及市场分析,表示在医疗新时代下,要先完善机构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再做其他维度的思考和产品打磨,沉淀综合竞争力。要通过多渠道来构建流量池,地段流量的关键点是要确认定位,能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付费流量的关键点是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流量投放策略;内容流量的关键点是要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粉丝量不等于流量;社交流量的关键点是要给客户创造主动分享的理由,这是性价比最高的流量来源。私域运营的核心是持续赋能,曝光量要足够大,才能提高转化率。 段文娟:济南立和中医院院长,资深中医医疗经管专家 济南立和中医院院长段文娟结合多年医疗机构操盘手的经验分享了医馆的管理运营体系、标准化的专科建设、客服体系的搭建。她先是从医馆的常用营销方式、共享模式与异业合作、企业文化与团队建设、医馆标准化运营体系四大方面深入剖析了医馆的运营管理。她还提出,专科能力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专科建设应有独立的品牌和运营体系,全科和专科之间应当保持平衡。客服体系建设是平台赋能的重要环节,客服的回访很重要,电话或是微信回访方式是最方便、经济、有效的回访方式。 张宝旬:中医界大V,互联网上的超人气中医 张宝旬老师为我们分享了新型医馆之医疗IP与产品IP。中医馆是重要的战略资产,中医馆的公益性是医馆生存的基础。中医底层很大的问题来源于中医的商业性没有体现,医馆经济与医生经济不是一个逻辑,医馆要有产品经理的意识,1-1000是扩展任务。产品包括产品本身、人才和服务。IP的打造是基于疗效、流量、产品的闭环。 中医馆不应将治疗疑难杂症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应改变单一服务病人的方式,要加强中医在初发疾病的治疗、生活方式的干预等方面的优势发挥,还要深度挖掘并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以小病、常见病为服务的大方向,将技术方案产品化,中医生活化,并通过媒体等互联网方式将疗效传播。 在中医数字化的“T型结构”中,中医馆应聚焦到擅长的点上,大量积累单个病种的数据而后实现超越;中医的数字化的“螺旋结构”则是医馆及医生应多维度发展,包括技术维度、服务维度等。 易振策:成都承启堂中医连锁创始人,中医教育与文化传播的践行者 易振策老师分享了医馆的战略定位与组织架构设计、医馆员工薪设计与激励机制、医生的发掘、引进、维护与培养、基于连锁化的新店医生合伙人设计等内容。 好的商业战略一是向行业标杆看,研究行业发展趋势,二是向客户看,研究用户需求。一切企业发展的瓶颈本质是组织的发展跟不上业务的发展。 医馆员工薪设计与激励机制应将个人成绩与集体成绩结合,月度奖励与年度奖励结合,团队搭建的薪资架构包括权责利匹配、利益与业绩挂钩、设置奖励机制、匹配进出机制。薪资设计特别需要注意的点:一是结合外部薪资水平,确保内外部公平性;二是结合公司发展战略、成本利润情况,做好预算,以收定支。 不要用纯粹的商业思维和医生交流,可分为股东、分红权、年度或月度任务奖励的方式来进行因人而异的合伙人设计。 ![]() 何宇新:成都秉正堂联合创始人&CEO 何宇新老师通过文化传播、医养协同、产品赋能、四化创新四大方面分享了新型医馆之中医药产品设计。医馆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可通过活动、培训、线上线下课堂等方式;医养协同包括中医医疗、医体结合、食疗体系、健康生活,可在发挥医疗专科优势、非药物疗法、健康改善计划训练营,中医生活学院等上发力。健康生活打造中的“中医+”&“+中医”创新可通过中医儿保项目的创新、医教结合、构建幼儿健康支持体系的创新架构、幼儿健康支持系统及数据库。 在产品赋能中,何宇新老师通过秉正堂香囊、文创、中药化妆品等产品设计提出QbD的理念--质量源于设计,详细讲解了QbD在医馆产品研发中如何应用以及研发思路、法规、设计与实操运营。四化创新包括国际化、现代化、时尚化、生活化。 ![]() 李永明:当归中医学堂&北京行知堂中医连锁创始人 李永明老师分享了中医馆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探讨。现在互联网程度高,加之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互联网工具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工具,中医馆应通过加强互联网工具的使用来提高疗效、预期等流程的管理效率,并逐渐从基础的互联网业务如线上诊疗向数字化方向迈进,形成结构化的数据,打造出数字画像,深化用户服务。 线上可以开展的业务,一是在线问诊、在线药房、创新服务等医疗服务,二是小视频、直播、课程等内容和文化传播,三是功法、健康营等中医特色业务,四是中医生活类产品和电商,五是数字医疗(DTx)慢病康养可能性。 在医师IP和团队IP的打造中,医馆需要打造私域品牌,选择视频号更适合医馆业态,用微信生态更容易将预约、在线诊疗等业务打造成闭环。将医生IP打造成核心团队,医师定位要具体和鲜明,发挥团队价值,直播和企业微信社群相配合,将企业微信用户变成数字资产,线上和线下相配合形成品牌,继而开发中台和后台。 大家沉浸在导师们精彩纷呈的授课中,意犹未尽之余又紧锣密鼓地投入到了医馆建设的实操中。市场分析、医馆定位、顶层设计、商业模式、财务模型.....大家将所学巧妙落地实践于各大环节的设计中,在激烈的探讨中集思广益,累积经验。而后,导师们对各组的企划案进行了毫无保留的点评,让大家更深入地学习到了医馆搭建思辨的方法论。 ![]() 本次馆长营游学我们参观了6家深圳代表性医馆:和顺堂香榭里店、九味堂总馆、固生堂竹子林三院、都荟健康·宝安旗舰店、通透堂旗舰店、徐晓明中医外科诊所。 全职青年中医为主体的外治调养型医馆。都荟健康在深圳共10家医馆,这家是总店。 深圳单体面积最大的综合型医馆,面积3000+平米。 中医外科非遗,以中医外科治疗解决了许多棘手的病伤,诊所设计获亚洲设计大奖。 和顺堂首家医馆,开业已有18年。和顺堂以精品中药闻名,也是社区型中医馆的探路者。 增长迅猛的连锁专科中医馆,以精准痛点推拿为主营,这家是旗舰店。 “中医馆第一股”固生堂旗舰店,竹子林三分院刚以全新设计风格完成装修。 四天的活动圆满结束,许小华先生、段文娟院长、王中华校长分别做了致辞,而后班长也发表了感言。此次相聚虽然短暂,但就如长城“为中医之崛起而奋斗”的使命一般,志同道合者不管身处何地都会不约而同地为中医的繁荣昌盛奋斗不息。 ![]() ![]()
文章分类:
馆长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