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之战,你准备好了吗?81
入夏,比老百姓更懂未雨绸缪的中医人对天气异常敏感,天人合一,顺时养生。很多医馆在入伏时间到来之前开启了三伏贴预约。操作三伏贴看似十分简单,但是不要掉以轻心,功夫要做到位,杜绝不良事故的发生,下面医馆君就来盘点一下关于三伏贴的那些事。 三伏贴这种治疗方式,背后是中医独有的理论冬病夏治,在推广三伏贴的同时,是科普中医文化的好时机。 三伏贴究竟从何时开始兴起难以考证,和近年兴起的膏方节一样,这些逢季必上的“例牌菜”,渐渐成了中医界的节日一般。不同于膏方火得有地域限制,直到现在也还是江浙地区更火一点。三伏贴不受地域限制,更容易普及,投入小,操作简便、适应证广,对医生的依赖性小,更重要的是客单价较低,更容易被接受,对很多医馆而言,三伏贴是夏季门诊量的保障以及引流的关键。 三伏贴火了,随之而来的质疑声也不少,三伏贴果然是黑红体质。不过客观上它们的兴起对于宣传中医可谓功不可没。这是件好事儿,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至少大家都逐渐关注中医了。 ▲每年三伏贴,必定是中医院最繁忙的日子 三伏贴主要是干嘛用的咱就不科普了,都是干医疗的,如果搞不清基本原理而盲目开展三伏贴活动的那是不负责任。 医馆患者不多时,大多还是医生操作;如果此时你去到公立医院,给你贴药的基本都是护士和实习生。 随着三伏贴的风行以及低门槛,这种医疗行为在药店、养生馆甚至美容院也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更有甚者,三伏贴在网上像商品一样可随意挑选购买,打开淘宝网进行搜索,三伏贴“七代祖传、纯手工、纯中药、见效快……”广告词天花乱坠,各种黑膏药、无纺布膏药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店家为扩大销售量,还免费配送人体穴位图,让其对照进行贴敷。只要没出医疗事故,谁也不会管,出了事故都是中医在背黑锅,关键是潜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即已下达了三伏贴的规范文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在2013年就下达了《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文件要求:开展“三伏贴”服务的行政机构应为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并已开展相应的中医药或民族医药服务工作。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三伏贴”服务。文件还对应用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处方管理、操作人员、操作场所、安全管理与效果评价、宣传推广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范要求。 一句话,三伏贴是医疗行为,必须严格规范操作。 三湘堂中医馆在湖南邵阳。最早的诊所隐藏在社区住宅楼里,只有五六十平,不突出不张扬,2012年开设的第二家诊所,也不过150平。2010年,三湘堂开始在当地开展三九贴和三伏贴。人流量最大的时候是在2015年,一个季度约1300多人。这一年,三湘堂两家医馆加起来也不过200平。 三湘堂的创始人陈腾为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由医生亲自预约患者,三湘堂本来便主治喉科和小儿科,正好是三伏贴的目标群体。 这些患者平时来看诊的时候,医生便会告知患者三伏贴冬病夏治,非常适合患者康复保健。三伏贴来临之际,医生还会亲自给自己的患者电话提醒预约。 这样的三伏贴运营就不是简单的跟风,而是站在患者身体角度提出的专业建议,患者接受度很高,约三分之一被打过电话患者会到店贴敷。陈腾也透露,由于近些年医生比较忙,没有亲自电话预约,而是由客服预约,三伏贴客人便有所下降。 医馆君认为,三伏贴的治疗方案由医生操作是基本的,如果医生能够像三湘堂那样参与到运营预约中来,便更能显示医馆的专业。 近年来,医馆的三伏贴方案也是多种多样。 比如根据男人、女人、老人以及小儿进行划分,也有医馆会先提供基础贴敷,在此基础上进行划分升级。 图源 河南东济堂 图源 广西集萃堂 图源 河南济华中医 据某医馆反馈,会有患者主动询问今年的三伏贴什么时候贴,但不会问今年的冬病夏治什么时候做。 但是,我们做中医的都知道,三伏贴简单说就是,利用三伏的特殊天气,治疗某些疾病会有着更好的效果。那么我们可以利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很多了,除去三伏贴,最流行的就是三伏灸。 三伏灸相对客单价高,如果不是刻意为之,可以避免烧伤皮肤的风险;而且选择更多,伏龙灸、督灸、雷火灸、温针、药灸等等,医馆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来选择。 三伏是按中国历法推算出来的,时间是统一的,但各家三伏贴的时间各有各的不同。 2022年三伏的具体时间表如下: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 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 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10天; 早期的三伏特指头伏、中伏和末伏三天,每年贴药3次;后来有些机构又增加了 头伏加强和末伏加强,即每年贴药5次。贴药时间也放松了:”三伏期间贴药都有效~“ 和近年膏方推广时间不断延伸一样,许多医馆的三伏贴(灸)时间也发展出“加强版”,初伏之前和末伏之后各增加了“伏前预热灸”和“伏后加强灸”,时间各增加了10天,即全程增至60天。 ▲某医馆2022年的三伏贴时间 三伏贴的收费价格大多按次或按套餐(即三伏3次或5次)收取,由于三伏贴的普及度较高,有些地区已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价格也较透明,深圳一般每人贴1次30-100元之间。北京市中医局统一了三伏贴价格(公立医院),每人贴1次为30元。 当然也有例外,三伏贴的技术含量不高,同质化非常严重,有的医馆干脆把它做成公益项目以吸引客流,进社区、进学校免费贴;有些医馆则做成升级版,将传统的三伏贴与针刺、艾灸或足浴相结合,打包收费,提升疗效的同时,也提高了客单价。 三伏贴的主要成分一般是甘遂、延胡索、白芥子和细辛(很多医馆也会自主调整),这被当成许多地区的基础方。由于甘遂是毒性药材,近年管控很严,已经很难买到了,通常的做法是用肉桂之类的药材代替,不过整个组方都要调整。 南北方有较大差异,北方有些中医会加斑蝥以提高发泡作用。具体配方让有经验的中医师把关。 “包治百病”是神棍们的口号。医疗机构最重要是安全。以下几类人不宜敷贴:幼儿,孕妇,结核病和糖尿病患者、感冒发烧、肺炎、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支气管扩张咳血、皮肤破损或瘢痕,均不适宜敷贴治疗。尤其是糖尿病人,皮肤破损难以愈合。 贴药时长没有统一标准,主要与药材和配方有关,时间太长皮肤容易起泡破皮。及时叮嘱患者注意贴药时长也是“打预防针”。有的患者当时贴着没反应,过了时间忘记撕下来,到洗澡时才发现。 中医讲求辨证论治,从疗效出发,最好是一人一方。这在大流量的医院很难实现,中医馆应当坚持,根据中医师的诊断情况进行穴位和其他疗法的选择。 为什么要单独拿出一章讲发泡? 对于“医疗事故”完全没概念的多数医馆从业者而言,三伏贴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后遗症很可能是给你上的第一课。尽管发泡只是三伏贴的正常反应,而不是“医疗事故”。但它不像晕针之类的偶发现象,处理不好可能是患者群体性地出现不适。 众所周知,三伏贴会让皮肤产生灼热感,虽然没用火,但类似于灸的效果,故又称为三伏灸。三伏灸容易引起皮肤发泡、破皮,所以又叫疤痕灸,发泡灸。 发泡主要与配方和贴敷时长有关,还有个体体质差异。有些人当时贴了皮肤没任何不适,不红不肿,过了几天才开始反应,逐渐强烈。使皮肤发泡的成份主要是白芥子和姜汁。 以上都是常识,但这里有个很大的矛盾: 影响发泡的最大因素是药材配方。药太温和完全无感,真就成了西医眼中的“安慰剂”。药量足或姜汁过量刚易起泡灼伤皮肤,起泡事小,关键会奇痒无比,那种痒,真是不试不知道啊~ 疼痛难忍,睡不好觉。 好不容易消停,这些疤痕一般要两三年才能褪去…… 建议医馆从业者先试一下(小范围尝试) 有些医馆会在客户咨询时明确告知可能引起发泡:“这是正常现象,用针灸针穿刺挤出水即可”。有几家会告知三伏贴容易出现的奇痒和刺痛,以及她足三里的疤痕可能让她一两个夏天不能穿短裙?若真是这样,又有多少患者敢于选择这样“自虐”的疗法?况且多数还是出于无病养生的情况下。不可低估了三伏贴的市场教育成本。 如同年轻人没有老一辈那样能接受苦汤药,三伏贴的命运可能类似。笔者认为,学界可致力传统三伏贴的改良,比如同是利用天人合一的机理,三伏天运用针与艾灸,疗效和感受是否更理想?当然那样成本增加了,或是另一个课题了。 愿中医界共同创造一个系统正规的三伏贴环境,从而使冬病夏治更加科学规范,更好地服务大众…… 最后,借花献佛,奉上一个高长征老师的止痒验方: 用艾灰涂抹患处,很快止痒。 艾灰不加任何辅料,这招屡试不爽。但需要注意的是: 1、艾的质量太差效果会打折扣 2、每次只能起效两三个小时 3、每个人体质不同,效果可能会有差异。 总之,中医馆都有艾灰,试试无妨。 ![]()
文章分类:
医馆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