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之崛起而奋斗

中医新风,创新有“方”,在烟火气中感受草药香

10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来源 | 北晚在线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东城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蓬勃,文化氛围浓厚。日前,东城融媒推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专栏,围绕“传承、创新、互鉴”和“五城”建设向“新”行等主题,全面展示东城区坚持守正创新,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今天刊发“五城”建设向“新”行系列报道之五《中医新风,创新有“方”,在烟火气中感受草药香》。

东城区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年来,东城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在传统资源新转化、服务体系新构建、产业空间新拓展方面实现突破,群众的获得感、体验感不断增强。

第十六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




焕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药碾体验、本草扎染、戥子称药……家住青年湖的李婷亲手做了一个香囊挂在身上:“这些带有浓厚传统文化味道的项目,有种让人沉淀心神沉浸其中的力量。”第十六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上,慕名而来的市民沉浸在非遗技法体验和中医药文化养生局等展位前。




享誉京城的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十六届,东城区通过开展健康咨询、现场指导、健康体验等丰富的中医药特色活动,推动中医药融入群众生活。




当传统中医药玩起了跨界,创意十足的中医药主题的文创产品,应运而生。华佗造型的U型药枕、隔核桃壳眼镜灸、虎符样式的刮痧板……部分入选北京礼物的产品纷纷亮相服贸会、京交会,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的关注与点赞,潜在的商机和市场有望被开启。




这些有意思的小玩意儿,来自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该院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示范基地、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近年来以文化传承、品牌传扬、健康传播为己任,新近开发小鼓福贴、中医文化护照等文化衍生品,以全新方式传递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据悉,东城区还将中医药旅游纳入“故宫以东”品牌,打造最具“京味”中医药博物馆、非遗文化休闲地。




推进服务体系新建构



如今,传统的中医药正在走出医院药房,走向时代的新赛道。

“喝上一口酸酸甜甜的酸梅汤,感觉特别解渴又很健康。”“00后”陈怡涵流连在日前举办的中医养生夜市,饶有兴趣地品鉴着洛神山楂饮、小吊梨汤等各具功效的中医药茶饮,连连赞叹既美味又健康。针对当代打工人的“懒系养生”理念,中医药茶饮颇受青睐,圈粉不少年轻群体。


现场,AI舌诊、AI艾灸机器人、经络检测仪……AI养生体验区以创新的方式为居民打造了一个智慧空间,44岁的东花市居民沈先生将双手放在经络检测仪上,不到十分钟就生成一份长达十几页的《中医经络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报告》,系统为沈先生提示了经络调节、节气养生、饮食调理、运动指导、中医功法等多种建议。



作为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特色“杏巷”的展示项目,养生夜市作为一次创新探索,寻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人与场域的链接、科技的赋能,通过独特而亲切的文化传播场景,将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群众“夜生活”。尤其是忙碌了一天的年轻人,在养生夜市体验刮痧、推拿,品养生茶,学健康知识,生发出对中医药文化更强的热爱。




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结合区内资源禀赋,东城区因地分类施策,建设承载中医药医疗服务、科学研究、教育培训、文化传播、国际交流和产业发展的多功能健康产业集聚区。





东城区域内同仁堂、永安堂、广誉远、长春堂等知名老字号品牌和现代龙头药企汇聚;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科、中药房、中医药医疗设备一应俱全;众多中医家庭保健员活跃在社区。

除在东花市街道打造中医药食疗药膳、养生保健康复特色“杏巷”外,还打造了北新桥街道“北新仓—东直门南小街—东四十条”医产学研特色“杏巷”;在景山街道“美术馆后街”片区打造“科技成果”特色“杏巷”;在建国门街道“东单北大街—金宝街—西总布”片区打造国际医疗特色“杏巷”。

同时深化医联体建设,在东直门医院、和平里医院、和平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西医结合紧密型医联体。



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在东城正与时代同频共振焕发勃勃生机,未来将凝聚更多资源,开辟更多特色应用场景,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直播预约入口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北晚在线”,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青蒿    视觉|花椒

-更多阅读-



商务联系-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

医馆界

——

中医馆经管新媒体,医馆产业链社交与服务平台。医馆老板、创业者、投资人、供应链一手干货。连接跨界,一起重塑互联网+新型医馆生态圈。


联系方式

——

0755-86535560

400-893-012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园西工业区25栋中段609室

医馆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