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奶爸”中医路上的成长与感悟57
![]() ■ 口述 | 梁焕彬 撰稿 | 景天 国医大师李今庸曾悲叹道: 吾人生性太鲁钝, 发展中医愧无能; 卅年教学工作苦, 培养自己掘墓人。 在当下,大健康产业持续火爆,而中医行业背后的教育现状却令人揪心。 由李可老中医的弟子陈长青博士所创立的青年中医学术型医馆——汉古中医,于这般境况下应运而生,致力于古中医的复兴及人才的培育。其开设的汉古中医李可学堂,以培养中医人才为着眼点,探索中医新教育模式,通过回归经典,回归临床,医药一体,传承李可“古中医学派”学术思想和经验,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弥补当下中医院校教育的不足。 此次我们采访的对象汉古中医的梁焕彬医生,作为汉古中医学堂第一期的学员,他自选择中医,踏入学堂,到投身临床实践,历经了诸多挑战。在此过程中,他积极探索、勤奋学习、从对中药材一窍不通到了如指掌,从对医患沟通的浅尝辄止到深刻领悟,从面对各种情况时的束手无策到从容应对……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青年中医在成长之路上的磨砺与坚持。 01 因一档节目而选择中医 青年中医的成长像一场闯关游戏,只有不断突破和晋级,才有可能立足于医学武林。 在高中时,梁焕彬曾看过一档神经外科节目,节目中展现的高超且精细的医疗技术令他心生向往,渴望自己也可以像节目中的医生那样,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治愈患者。梁焕彬对西医的了解不深,且自幼受潮汕浓厚的中医药文化熏陶,高考结束后,他报考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临床专业,并被录取。 因为从小喜欢看武术影视作品,梁焕彬认为学习中医乃至传统文化都需要跟随优秀的老师,以深入探索其精髓,所以他时常幻想能遇到一位资深的前辈,引领自己深耕中医技术。时至运来,在大三下学期,梁焕彬遇到了一位影响其往后医学生涯的良师——陈长青博士。 梁焕彬分享道:“我同学的师兄是陈长青老师的学生,当时,陈老师和戚沁园博士正在寻找有志于学习中医的学子,以培养中医储备人才,他问我去不去。” 于是在学期接近尾声时,梁焕彬带着憧憬和好奇走进了汉古中医李可学堂。彼时的招生流程并不像现在这般严格,只需提交一份申请书,表达对中医的认识,以及加入学堂的动机和决心即可。 02 加入学堂学习,从稚嫩到成熟 作为汉古中医李可学堂第一期的学员,老师们要求每个学生务必切实落实六项基本功:中医经典要背熟,中药鉴别炮制要掌握,针灸推拿要练熟,圆运动理论要精通,李老经验专辑要通读,中西医急症要过关。 梁焕彬分享道:“在药房抓药和炮制药材的过程中,我理解了药物的性质、用法以及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微妙差异。” ![]() 2015年,梁焕彬外出采收加工山药 在药物剂型方面,掌握不同药物剂型的适应症,了解禁忌症至关重要。通过学堂学习,梁焕彬熟悉并认识到,针对病情、体质和药物接受度各异的患者,需要斟酌使用不同的药物剂型。例如,糖尿病患者不适合服用蜜制药丸,胃病患者更适合水丸,而汤剂则适用于需要快速发挥药效的患者。在习得药物剂型相关知识后,方能更精准地用药。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尤为关键。医生在临床时,应当以不与患者发生冲突为前提,通过交流理解患者的心理诉求与期望,为其提供更适宜的解决方案。为了提升学员的沟通能力,汉古会安排尚未独立坐诊的成员到医助岗,协助医生接诊患者。
03 急学先用,走出迷茫 在刚踏上临床,需要确定自身发展方向时,梁焕彬感到迷茫和纠结,选择全科能广泛接触各类病症,而选择专科则能在特定领域深造。此外,是先从外治入手还是内治入手等问题同样困扰着他。 那时候,陈长青老师向他们分享李可老先生当年在山区行医的经历,李老时常遭遇缺医少药的状况,为医治患者的疑难杂症,遂常于白天出诊看病,晚上攻读医书,寻找答案。 梁焕彬在做义诊 在梁焕彬看来,作为一名青年中医,在面对患者时,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或者几种疾病,应根据市场需求,急用先学,贴近患者需求,对相关病种进行研究。梁焕彬目前出诊的汉古中医后海馆毗邻住宅区,加上自身也是一位“奶爸”,更能体会家长面对孩子生病时的心情,因此他选择以儿科作为自己的优势病种“急学先用”。然而,疫情期间,由于大多数人隔离在家,出行不便,梁焕彬的患者数量大幅缩减,迫使他思考当下的市场需求。经过深思熟虑后,梁焕彬开始转变策略,宣传成人病种,患者数量得以回升。 急学先用的必备条件,是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医生而言,在没有临床经验的前提下,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医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和背诵经典的理论知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这也是汉古学堂要求学员掌握的六大基本功之一。此外,汉古中医还用案例进行教学,并开发了协作式中医电子病例系统,学生可以在系统上调看医案,通过研习医案、跟师抄方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在梁焕彬看来,这些内容虽然初看像是记忆的积累,但在往后临床实践中将会成为宝贵的“财富”。
04 从外治入手,获取患者信任 针灸推拿等外治技术由于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易于掌握的特征,在中医领域备受青睐。临床上,除了内科治疗外,梁焕彬还会为儿童进行小儿推拿治疗,为大人施行针刺操作。他认为,外治法不仅疗效确切,而且能较快获取患者信任,让自己有更多接触患者的机会。 ![]() 梁焕彬在做小儿推拿 对于医生而言,掌握外治技术可为自身提供验证治疗方向和效果的途径。借由病人的即时反馈,医生能及时知晓治疗是否有效,从而增强临床信心,迅速建立与病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在临床实践中,青年医生掌握一定的外治技术,有益于开展临床工作,通过在专业领域持续钻研技术,能够积累患者资源,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提升自己的临床水平。
05 从医生到馆长,走向成熟 “以前,陈老师经常和我讲,做管理和当医生同时进行是不冲突的,但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不理解的,因为我的体会就是有冲突——时间不够用,但后来随着管理能力的提升,我发现两者不但没有冲突,甚至做管理还能为医师角色赋能。”梁焕彬分享道。 自 2016 年起,梁焕彬便同时肩负医师和医馆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在此过程中,他深切地体会到两种角色之间的关系与差异。作为医生,服务对象是患者;作为馆长,服务对象则是同事。 在初期,人员管理协调的困难、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患者满意度难以提升、服务流程不够优化等问题,时常让梁焕彬感到时间精力不够分配,但也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他持续学习和提升自我的决心。经历一段时间后,梁焕彬发现自己换位思考的意识、工作的协调与统筹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与同事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诉求并加以解决,合理地进行团队管理和任务分配。同时,梁焕彬还将这些技能运用在与患者的沟通中,使他能更深入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并为其提供精准的诊疗方案。 在梁焕彬看来,医生兼任馆长,最大的挑战在于确保医馆门诊量的提升,只有把诊疗服务做好,使门诊量稳定上升,才能为其他医生树立信心。 ![]() 汉古中医(后海馆) 06 规范化诊疗道路上的“探索” “中医难以快速出人才主要的因素之一,是缺少诊疗的规范化。”这是陈长青老师常与梁焕彬提及的观点。受其影响,梁焕彬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致力于中医诊疗的规范化研究,主张结合西医生理、病理知识和诊查、检查手段,形成中医的规范化诊治体系,以此提升中医疗效的稳定性,加快年轻医师的成长速度。 ![]() “李可书房"落成时,陈长青老师(左三)与梁焕彬(左二)及部分学生合影 中医历史上学派众多,辨证体系繁杂,且各个朝代对疾病、症状、病理、生理的描述都存在一定差别,致使没有明确的、规范化的辨证论治体系,所有医师都需要靠临床多年的摸索和总结才能形成自己可靠的辨证论治体系,以实现稳定的疗效,导致中医人才成长缓慢。 为应对此问题,汉古中医汇聚团队的经验智慧、厘清中医生理、病理相关的理论源头和术语规范,完善、规范临床常见病种的辨证论治流程和操作规范,并凭借临床实践验证、反复修订诊疗方案,以此快速提高年轻医师的辨证论治能力。 然而,建立规范化的中医诊疗体系的过程中仍会面临几座大山,如理论源头不清、理论概念模糊、团队成员学术思想不一致等,要切实推动工作的进展,对领导者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都很高。以汉古中医为例,陈长青老师是凭借自身的学术权威和魄力,在学术研究上借鉴钱学森先生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法”;在管理上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案,带领大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诊疗体系规范化的顺利推动。
07 从患者思维到客户思维的转变 在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多数医生习惯将前来看诊的群体称作“患者”,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于主导者位置,忽略对方的实际需求,以致客户流失。 “比如有一位患者因为感冒、头痛来看诊,他主要的诉求是要尽快缓解头痛,以前我可能会认为他的头痛就是感冒引起的,只需要把感冒和头痛一起治就完了,然后大手一挥,开了几副药就让患者离开。” 根据梁焕彬的经验,对于此类患者,正确做法应是明确其当下最主要的诉求并为其解决。在汉古中医馆,梁焕彬会提出要求,当首诊客户做完治疗而症状未减轻时,康疗师需要及时把情况反馈给主诊医师,由主诊医师和患者进行二次沟通,尝试进一步解决问题,以确保客户的满意度。 在梁焕彬认为,对于初涉临床的年轻医师,首要任务是调整自身心态,把“病人”视为“客户”,明晰客户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全力予以帮助。此外,部分年轻医生刚进入临床工作时,容易倾向于内治技术,认为开几味药就能解决客户的问题,在他看来,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 在市场经济时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高疗效”“方便快捷”。中药汤剂的疗效反馈相较外治技术存在滞后性,等疗效结果反馈到医生手上,常为时晚矣,患者或许已转诊他处。所以任何时候医生都应秉持客户思维,以解决客户问题为原则,以满足患者的实际健康需求为导向,唯有如此,年轻医生才能更快地实现成长。 问 医馆界:成为一名合格的青年中医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梁焕彬:对于医生而言,医德、医术、沟通能力都至关重要。医德是医生的根本;医术的核心是产生疗效以解决患者的问题;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一方面能让患者了解自己的诊疗规划,另一方面能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尊重。因此除了坚守医德外,青年医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和医患沟通能力。 医馆界:作为一家学术型医馆的馆长,你认为中医馆做学术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 梁焕彬: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学术型中医馆的标准。在当今社会,中医馆繁多,各自的标准和定位不尽相同。就汉古而言,我们开中医馆绝非仅仅为了谋生,更是肩负着复兴古中医的使命。学术型中医馆的核心要义在于其学术性和专业性。它是一个可供医生们共同学习、分享和研究的平台,其目的是提升整家医馆乃至整个中医行业的学术水准和医疗水平。 医馆界:如果有其它中医馆想开展学术型建设,你有什么建议吗? 梁焕彬:若要打造一家学术型的中医馆,首先要明确自己单位的需求和优势,其次要确保医师团队的思想认识一致,最后要明确医馆的发展方向。 医馆界:从医这些年最大的感悟? 梁焕彬:作为医生,我认为最大的感悟是要有思想的主动性——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升短板,主动了解患者群体的需求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等等。青年中医初入临床时,须认识到转变思想的重要性。除了提升医术以及放低姿态服务患者之外,还应主动想方设法地从疗效上和服务上争取患者的信任。疗效是根本,优质服务是关键。 梁焕彬 汉古中医后海馆馆长 ![]()
文章分类:
青年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