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人也医己”,中医师如何做到内外兼修?36
![]() ![]() “明医,是明心明理,医己医人,而不是“医者不自医”。一个明白、明了的医生,不但能够解决别人的问题,也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灵兰发展的十一年中,蔡仲逊一直致力于思考中医成长的问题。 灵兰从开始的书友会,到书院,再到医馆,一步步稳扎稳打,始终以青年中医为核心,在中医馆的发展、中医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上积累了大量心得。 中医复兴的关键是中医人才,尤其是青年中医。 我认为提高人才的质量才是中医产业的核心枢纽。一方面,我接触互联网相对较早,感受到了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力量对提升专业能力确实有所帮助;另一方面,我认为好的教育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能够通过科技和教育赋能中医人才,那么等中医人才的质量提高以后,无论是医疗场景,还是理论研究,他们才有可能把中医用现代化的语言和工具研究下来,更好的应用到医疗健康领域及研究领域。 灵兰这些年来用的其实就是人力资源系统的四个字,叫选、育、用、留。 2013年我创办了中医书友会,我们当时的核心观点就是:爱学习的医生是好医生的可能性大,所以我们开始用优质的专业内容来吸引行业里有学习意愿的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医生,除此之外还有学生和一些中医爱好者。 在中医书友会的基础上,我又成立了灵兰书院,“书院”就是指古代民间的教育系统。 我们想要把行业里优秀的医生资源进行筛选,主要是临床能力,包括他的患者量以及临床思维方式,进而把这些医生转化为“临床型老师”。有很多临床能力强的老师可能不会讲课,但只要他的经验在,能够总结自己的理论并萃取出精华的部分,再配合现在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就能打造出一个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沉淀了一部分人才之后,我们在2017年开设了灵兰医馆,也和其他医馆开展了合作。 中医毕竟是一个实践性学科,很多同行或者医馆也都希望能够共同建立一个相对标准化的医疗场景,或者说也是学习后的实践场景,让我们的青年医生有用武之地。现在的情况和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社会办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趋势。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在产学共创的部门也发现了一些特殊的人才。有些人才他不一定是医生,他可能对中医的产品研究很有心得,或者对专长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共创孵化平台。我发现行业内有人能够把医生经营得很好,也能赋予医生这些权利,那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先学习后运用的体系来满足青年中医的可持续发展。 在早期,灵兰书院更注重的是医疗技术的传播和培训,但我们逐渐发现只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咱们中医馆里看到了医生的各种特点之后。其实一个医生能否成才或者是能有一定数量可观的患者,主要还是在于他的能力,临床医术是基础,其余就是认知水平、经营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素养,五位一体。 从2020年开始,灵兰书院为了帮助中医师提高诊疗过程的质量,提供五位一体的多维赋能。包括提升共情能力、建立医患同盟、调动内驱力以及解决一些在行医过程中的误区等等,以此来帮助医生实现“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的行医目标,这也是我们灵兰书院在慢慢拓展的部分。 对于中医成才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我这十年一直在针对这方面做总结和思考。一方面,我找到了一些好老师,提取出一个好的方法,包括对技术的梳理,给很多同行青年中医树立一个好榜样,我把它总结为叫“三好”: 好老师、好方法、好榜样。 灵兰课程在行业内的口碑一直还可以,但我发现有人的门诊量慢慢变大、有人自己支撑做了一家医馆,但除此之外依然有一部分的学员的变化并不大。大家都在上同一堂课,但效果不同,我觉得还有一个很根本的原因就是内在,也就是“三有”:有志向、有思路、有能量。 “三好”是外缘,但每一个学习者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内因的“三有”才决定了他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有些青年中医一看就特别有生机。第一,他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他对于成为这样的医生还特别有思路,知道自己未来一段时间怎么走,以及他经常是精力饱满,有能量的状态,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青年医生内核的部分。 有了三好和三有,外缘跟内因结合在一起,他成为明医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 在大学期间,我对中医其实也处在一个很迷糊的阶段,直到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看到老师的疗效之后,我突然间集中了所有的精力去学中医,游戏也不玩了,电脑也不看了,很快就入门了。能够达成这种改变的核心又是什么?或者说,在三有的基础上,能达成这种结果的核心根源又是什么? 我们身处这个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明明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但还是有些人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够到中医的门径,我觉得核心就看我们是否触达了根源。 整个互联网世界或者整个显像的世界展现的都是表层部分,它底层到底是什么?我想到一件事情就叫鸿蒙。 鸿蒙是华为的操作系统,其实中医的某一个门派的方法就像是某个系统里面的一个的app;西医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又是另外一个的app,但安卓的App只能跑在安卓里面跑,苹果的APP只能在ios系统里面跑。 中医本来应该是中国本土的一个技术方法,为什么又有很多人学习起来非常的费劲? 我认为是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学习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我们学习的知识体系,它给我们装上了这个时代的操作系统,但这个系统和过去我们祖先在总结中医的过程中运用的系统是不一样的。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就得先知道,中医应该是用什么样的状态来学习?如何能成为一名医生? 很多人觉得“生”是一个概念,那好医生和普通医生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比如有些医生,他们更多的是在用药去解决病的问题,他甚至都没怎么去关注到病人的生机上,或者说没在病人的生命上做功夫。我之前问过一位同事,说你觉得你跟其他的医生区别到底在哪里,他回答我一件事情其实跟我的总结是很一致的。他认为最大的区别是,他比较会去看到病人的需要,看到病人的内在的心理需求的部分。 因为当这样的状态出现的时候,病人很清楚你关注到我了,给了我生的那种希望。这样的一个内在我把他总结为叫仁心,仁心就是种子的力量,仁心就是生的力量,当我们这个生的力量跟病人的生机对应的时候,病人会感觉到无比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个时候再去治病,他的疗效也是显著的。 所以当青年中医的技术相对有限的时候,我觉得内在的仁心是极其重要的,有了这个东西再去学技术也会容易很多。 为什么有些医生看病的时候特别愉快,整个过程就是他最喜欢的那种工作场景,而有一些医生一看完病之后累趴下了,或者就是觉得看病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就是不同的生机特点。 我也看到有好多中医爱好者逼着孩子去学中医,结果这个孩子之后患上了抑郁症。他根本对中医不感兴趣,强摁下去也并不一定是对的事情。所以回到这里核心对于“生”的理解,我们的内在中是否极其的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医是核心。 当一个人的境界上去了,什么东西都能学会,如果境界上不去,学多少的知识、学多少的技能都是没有用的。所以回到我们的内在进行学习,对于青年中医是尤其重要的。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作为一个医生,我们要做到不但能够去帮人解决问题,更要做自己生命的医者,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当我们把中医活在身上的时候,就会发现时时处处都充满了中医的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