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之崛起而奋斗

年诊2万人次,90后青年中医十年体制外行医感悟

49
作者:口述/余培参,撰稿/桔梗

图片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余培参   撰稿 |桔梗


图片

俗话说“青年兴则中医幸”。不同多年前老中医备受追捧,青年中医黯然失色的情景,现在青年中医赞歌四起,逐渐成为中医舞台上的要角,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余培参,一位从“草根”成长起来的90后青年中医,也是万千青年中医实力派中的一员。截止2023年底,他的年门诊量高达2万人次,周末门诊量能达百人。没有依仗任何的平台宣传,这样的门诊成绩全靠深耕口碑而来,一位医者的稳健与务实在他身上尽显。





一步一脚印,90后中医的漫漫学医路



当被问及是如何与中医结缘的,余培参回忆道,儿时的他总对田野间的花草很好奇,能治跌打损伤、喉咙肿痛等等神奇的中药功效更是让他对中医心驰神往,自此,中医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中悄然萌芽了。


后来,因为家中长辈的身体时常抱恙,加之心中对中医的喜爱,他便报读了福建中医药大学,踏上了成为一位真正中医人的道路。



01

  跟师&认药   


(1)跟师不可一味照方抄方


“刚上学时,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中医很懵懂,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的辨证论治等概念经常让我感觉一头雾水。”为了摆脱当时的迷茫,更进一步了解中医,他便开始了跟师。


自此,他和同学经常搭乘公交车颠簸一个多小时到国医堂跟师,在那里,他们亲眼见识到了中医是如何看诊、如何进行医患沟通以及如何将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当时,老师治病的神采和独立的应诊能力总让他很向往。


谈及跟师期间的所学所得,他表示,“我和别的同学可能不太一样,别的同学可能是默默坐在老师后面,老师写什么便抄什么,而我会更在意老师是如何跟病人交流的,又是如何应用中医理论的。”这样的跟诊对中医成长可能更有帮助,因为这个方子适用于这个病人,可能就不适合下一个病人了。


(2)医药不分家,认药是为医基础


余培参表示,医药是不分家的,身为中医师首先要了解药材,清楚药的样子与性味。为了能更熟悉药材,余培参和同学经常到学校旁的一家中药店帮忙抓药,以免费的劳动来换取些许药材带回去研究。


除了辨识药材,他认为中医师还应该学会尝药,尝过之后方能更了解药的作用情况,以后在用药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比如葛根能升阳明,有丰胸之效,那在体内作用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呢?余培参回忆道,他在服下比较大剂量的葛根后感觉像有东西顶着胸口,堵在喉咙,有点类似胃食管反流的感觉。


除了葛根,他们还尝过附子、川乌等,火神派在学校流行之际,他曾和同学服用过内含大剂量附子的四逆汤,刚开始他只是感觉肚子有些热,慢慢地,麻感便从脸部蔓延至手上,而后就开始腹泻了,这是体内水湿在往外排了。


但是对于这段附子的服用经历,他回想起来仍觉后怕。因为这些中药的毒副作用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若非万不得已,他不建议同行们轻易尝试。



02

学习经典  


余培参表示,虽然中医院校一般都会开展经典的教学,但若想加深对经典的学习,除了课上的学习外,课下还需要熟读强识。也正是得益于上学时浓厚的经典学习氛围,几乎每天的经典背诵让他对里面的知识点至今难忘。



03

义诊实践  


2008年入学时,余培参便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医疗小队,除了平时的探讨学习外,他们还经常与周边社区、学校等合作来开展义诊。


图片

义诊


不同于现在医疗机构的义诊,因为没有处方权,他们顶多体验一下当医生的感觉,提前体验诊疗过程,比如学会如何跟病人沟通、把脉、将课本上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等。





投身体制外,从发展困顿到年诊2万人次



2013年毕业时,余培参也和很多毕业生一样面临着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去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亦或是自己创业?


毕业后,他也曾半创过业,最终却无疾而终。后来,他在综合多方面的分析后,了然自己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中医的学习中,于是便毅然投身到了体制外。


图片


2015年,余培参在福州博医汇给蒋远征老师担任助手,他经常会比老师早到一步,提前把病历整理、与病人沟通等工作做好,老师来诊后只需要在他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这一年他见识到了包括西医在内的大量的病例,收获颇丰。


图片

15年跟随蒋远征老师,学习临床经验


从这段学习经历中,他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实很多病是大家根本不知道的,中医师需要时刻提升学习,增长见闻,这其中也包括西医方面的学习


因为中医师难免会遇到很多拿着西医病名来就诊的患者,如何让中医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如何用中医的理论去解决这些病症,都需要中医师对西医的病有所了解。


此外,博医汇开展的定期病案讨论会和不定期义诊都对青年中医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从15年在博医汇工作至今,余培参的年门诊量已达2万人次,周末门诊能高达百人。


图片


对于这些年的成长,他表示:“一个好的平台是比较重要的,好的平台首先能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其次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患者流量,这能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





  十余年行医感悟  
 


01
学中医蕞重要的是要相信中医


在十余年的看诊中,余培参认为学中医蕞重要的是要相信中医。现在很多在抨击中医的人都是学中医的,为何会如此?


因为他们在学习了多年的中医后发现自己按所学开出的处方疗效欠佳,久而久之,他们便丧失了对中医的信任,反过来说中医是没有用的,但真相往往和个人原因有很大关系。


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相信中医是可以治好病的。”余培参表示,要时刻锻炼自己的中医思维,在面对常见病时,大家首先要想到能用什么中医的方法解决,而不是早早就依赖抗生素等西药,尤其是自己生病时更是中医疗法的应用良机。


他提到在老家过年时的一次生病经历,当时他突发高热且特别怕冷,因为不便用药,他让家人在风池、风府、合谷几处针灸治疗,不到五分钟手脚便开始暖和,很快便完全退烧了。


“生病时,我们要相信中医,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倘若身为医者都没有这个信念又如何能给别人治病呢?”余培参说到。



02
熟读经典,以经典为基石,切勿盲从


平时在临床看病时,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比方药更重要。理法是骨,方药是肉,理法的学习若是不扎实,方药的使用可能就会有问题。因此,熟读经典,以经典为基石,在临床辨证时才不容易出错。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要想发汗,麻黄、姜汤等都能做到,因此,只要掌握了理法,方药其实没那么重要。学中医不能一味盯着大师们的医案、偏方,《伤寒论》、《黄帝内经》等经典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03
大胆地提出假设,然后小心求证


余培参经常将这一点运用于临床尤其是脉象上,如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中木克土的肝旺脾虚,心肾不交的金水不能相生的情况在脉象上是如何体现的呢?


以寸关尺的把脉方式为例,“左寸”是心、属火,“左关”是肝、属木,“左尺”是肾阴、属水,“右寸”是肺、属金,“右关”是脾、属土,“右尺”是命门或者肾阳、属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此五行衍生循环,形成闭环。


脏和腑在脉象上的体现有何不同呢?把脉中的“浮取”一般是取“腑”,“沉取”是取“脏”,比如如果发现病人的左关脉很大,其他脉比较平,那就可以推断此人木气出了问题,可能患有肝郁,有易怒、口渴一类的症状。


在大胆地提出假设后再与病人沟通,往往能得到反馈这些假设是准的。由此,医者就能快速与病人建立起信任,余培参的门诊量也是这样一步步积累起来的。


图片

患者赠锦旗


他表示,现在很多人把脉其实不够细节,大多都是停留在“浮脉”“数脉”等表层上。


以上所述对于脉象的掌握是基础功,当学会这些循环后,在临床应用上就不会那么盲目。


而且,人体的脉象是有全息定位的,比如在把脉时发现病人有甲状腺或乳腺等问题,事实上病人的确也有这些问题。再随着功力的进步,我们不仅能通过把脉准确发现病症,甚至能清楚知道这些病灶的大小情况。


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大量把脉后,我们再推进一步可发现,左边主后侧,主升,右边主前侧,此外,左边还可以主左侧,右边也可以主右侧,比如左侧的颈椎筋出槽了、脊椎处的钉等在脉象上会有明显的体现。


前两年,余培参在给一个老人把脉时发现其左寸脉有一个位置非常勾手,怀疑其放过支架,后老人家表示确有其事。


要想做到以上两点,还需要在三部脉上再分三部,把人看成一个三维的模型。


对于脉象的学习,余培参表示,“我不太希望大家直接去学怎么把脉看某个病,如果患者的症状很多,这样的把脉方式开出来的方子会很大。其实看病不难,我们需要做的是先完成前半部分的学习再完成另外半部分的学习,这样会比较通透,否则会很迷茫。”  


余培参认为若能打好脉象基础,看病会变得简单很多,这也是他周末能看诊上百人的秘诀。


他向我们分享了一则凭脉用药的案例,患者已有65岁高龄,主诉3年来常感脘腹部闷胀痛,辗转求医无果。他诊后断其更年期后肝肾不足,肾水不应,肝急而迫土,脾胃运化不足,胃肠气滞,后经用药患者很快就康复了。





  结语  



勤勉上进、创新性强....凭借这些熠熠生辉的闪光点,无数如余培参一般的青年新星以势不可挡的成长速度颠覆了世人的偏见,一跃成为可以媲美“老中医”的存在,向世人证明了“自古英才出少年,何须言必老中医”。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口述/余培参,撰稿/桔梗,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图片
编辑|桔梗   视觉|花椒


医馆界

——

中医馆经管新媒体,医馆产业链社交与服务平台。医馆老板、创业者、投资人、供应链一手干货。连接跨界,一起重塑互联网+新型医馆生态圈。


联系方式

——

0755-86535560

400-893-012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园西工业区25栋中段609室

医馆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