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之崛起而奋斗

从体制外到体制内,90后青年中医的“老中医”修炼笔记

46

图片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叶晟   撰稿 |桔梗


图片


近年来,随着资本不断涌入、中医生活化引爆互联网......中医热度一再攀升。然而,中医行业看似发展欣荣的背后,人才的问题仍是沉疴积弊,成长、就业等几座大山让一大批青年中医陷入了持续的迷茫与痛苦中。


“经验少”“医术浅”......青年中医曾总被贴上这些标签,一度被轻视、边缘化。但是如今,不少后起之秀用实力粉碎了世人的这些偏见,叶晟医生便是其中一员。


叶晟,一个刚毕业就来到中医馆独立坐诊两年的90后青年中医,这两年里,他的门诊量提升速度惊人。2019年9月,他的月门诊量仅为110人次,到2021年1月已经提升至628人次,这在比深圳等地还严重内卷的厦门医疗圈是很不易的。后来,他从体制外来到了体制内,开始了新的征程。


拥有体制内外两段不同经历的他是如何看待青年中医现状及发展的?他是如何快速渡过“冷板凳”时期的?叶晟医生表示,他也曾经历过所有青年中医共有的心酸与磨难,对当下青年中医的发展也有些许自己的独特思考。





青年中医的现状分析:“三不”劣势



因为缺乏方向、动力、信心等原因,青年中医犹如苍茫大海上被迷雾笼罩的一叶扁舟,飘忽不定,难以抵岸,没有方向时,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是逆风······


01
  临床经验不足  


因为缺乏过硬的中医基础和一定量的临床经验积累,青年中医的治病的能力及动手能力不强,体制外的医馆需要独立能解决问题的医生,而临床的问题又是极其复杂的,用很简单的思维是难以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的。


诊疗技能和患者信任度都需要时间积累,而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包括其他中医从业者以及西医的竞争更加剧了青年中医的困境。


若想获得大量的临床经验就需要跟名师和不断地接触临床,一定要树立尽早上临床,尤其是尽早跟名师的意识,先了解中医是如何治病的,行业内的高手是如何看病的,扩宽自己的见识


因此,他从高中起就自学中医的基础知识,大一时就利用寒暑假开始到中医馆见习实习,进行认药、抓药、跟师、参与学术交流等活动。


图片

勤于学习


02
专业认可度和社会认可度不高


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认知度相比西医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会导致患者对中医的信任度不足,加之患者总是更信赖老中医,对年轻中医带有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中医的职业发展。


欲知前方事,且问过来人。因为中医大多都是个体化运营,所以青年中医很容易陷入孤芳自赏,持才傲物的困局中。他建议青年中医首先需要摆正心态,摒弃一炮而红以及自以为是等不切实际的幻想,虚心地向行业内的前辈学习,敢于交流,勇于交流。


在交流中,青年中医可以获得前辈们的经验,将他们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后能少走很多弯路,行医之路也会更有底气。只要有一颗诚心和恭敬心,很多学长学姐都非常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只要行动上不懈怠,再加上寻得一位良师,掌握一个医生的基本能力——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是不难的。现在很多厉害的老师在二三十岁时的水平可能也不高,但是长期的学习沉淀让他们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现代信息的发达对当下学子而言可谓如虎添翼,只要有能沉下心学习一年半载甚至更久的勇气,何惧学不会呢?


03
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选择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做专科还是全科?......青年中医在这些问题上普遍迷茫。


相比于西医明确的职业晋升路径(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中医的职业发展路径不够明确,很多路都得靠自身去探索,没有明确的发展路径,可塑性过强的特性反倒使得青年中医缺乏主心骨,这对青年中医的长远规划构成了挑战。


如果真的想清楚要成为一名中医,就要拿出勇气去面对孤独、质疑,去心静自悟、闭关修炼,付出一到三年乃至长达五年十年的努力,毕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医生要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容不得一点儿戏。


曾有一位老师说过,三十五岁才是青年中医的巅峰,这个巅峰虽然来得很晚,但是持续的时间会很长,只要前期扎根够深,甚至可以延续到终年。有成就的老师无一例外都经历过前期无数的磨难,投入过辛苦的付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正是有这些沉淀才能让他们在临床上游刃有余。


青年中医向来是朝气、活力、敢于革新、敢于尝试的,如若能在所跟诊过的长辈的基础上将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就可以造福很多人。





青年中医的现状分析:“三极”优势



01
极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和西医蕞大的区别就是中医治病并非是全靠药物的,很多时候他还结合了心理医生的角色,更多时候靠的是言语、行为、谈吐等,一个不经意的玩笑或者动作都可能增强疗效。医生要给病人带来温暖,青年医生在这方面是有天然优势的。


优秀的青年中医一般都是有人格魅力的,你的学识、爱好等会在不经意间内化成气质,而这种气质决定了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年中医。


大家常言要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会为病人感到心痛的医生,青年中医可以重塑诊前—诊中—诊后的整个医疗交付过程,让医疗的交付过程充满温度,这是青年中医的独到优势,也是大家应该着手去做的。


在诊前,需要让患者对医者有更多的了解,可以做一些科普,介绍诊疗思路。在诊中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诊后做好医患沟通,及时地进行随访,这会极大地影响患者对医者的印象。


图片

日常诊疗


02
极强的学习能力


青年中医需要远离自卑,对自己有信心,要有勇气。很多青年中医在见识到优秀的学长学姐时的第一反应不是超越他们而是质疑自己是否有能达到同样高度的能力,质疑自己是否有闯过同样磨难的勇气。


生命本无尊卑之分,不是没有变得优秀的能力,很多时候是因为大家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成为优秀的人是需要付出信念和努力的,而大多数人所取得的成就和努力还达不到拼天赋的时候。


青年中医还处在上升期,有着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和学习热情,可以快速掌握新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这是青年中医的优势,大家该做的是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和患者需求。


03
极强的创新性


行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十年前,很多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的生计堪忧,但现在青年中医的地位已今非昔比。


中医药行业正处于变革的前夕,AI时代的到来使中医的看病模式发生了变化,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中医诊断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可以赋能方方面面的特性也将让中医的未来更加不可限量。如果你是一个新奇,愿意包容新事物的人,那就去大胆探索更多中医的可能吧。世上本没有路,走出来就是路


西医的强大是因为有放射、检验、X光等先进仪器的辅助,才得以保证高诊量和医疗质量。现代医学吸收了工业革命至今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大量成果,现在都在研究核医学了。


要让中医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可不能单靠青年中医的疗效,需要更多中医产业上下游的同心协力,未来中医适当借助不断迭代的中医仪器辅助下或许能行至更远。





体制外的挑战与机遇



01
青年中医的学习应从原方原案入手


叶晟表示,他在体制外主要是靠跟师成长起来的,在大一时,他一度迷茫到想放弃中医,后来得到湖南尹周安老师的开解,他按其要求背诵完了五百首中药方剂后获得了上临床的准许。


图片

授业恩师尹周安

图片

吴雄志教授



在老师的方剂学教导中,他学习了大量的原方,取得了快速进步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中医难学的原因。因为方剂的加减复杂性要求医者的基础深厚,而青年中医一般是很难看明白的,如果一开始就接触很复杂的医案是很难吸收消化的。


因此,他认为青年中医的学习应从原方原案入手,先学会走才能学会怎么奔跑,先相信再去践行,然后再返回来学习


图片

研究生期间受邀在福州市中医院讲课


02
如何快速渡过“冷板凳”难关


他坦言自己同样也经历过一段“冷板凳”的至暗时期,其中艰辛难言,一天能有五个患者都算好的。没有任何宣传和鼓励,纯粹是靠自身挺过了那段岁月。


没门诊的时候,他摆正心态并一直跟着门诊部的老中医抄方学习,因为他深刻明白学习临床,扎根技术才是最重要的,虚心地向老中医学习。当时,跟诊老中医成了他在门诊部的最大动力。此外,他也在加强与学长、前辈们的交流,从中获益匪浅。


图片

义诊时受到群众点赞


“冷板凳”是青年中医必然要经历的,一定要摆正心态,如果能用对方法并得到好的老师或者朋友相助,是可以快速缩短这个时期的。就如同“小马过河”故事中所示,大家需要找到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前辈作为参照并由此探索出适合发展的道路。


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门诊量从2019年刚到门诊部的一个月的110人次提升到了一个月628人次,由此,他的收入和时间支配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因为医疗资源的过于丰富,厦门的医疗竞争比深圳等地方激烈得多(详见《90后中医馆坐诊两年记》),在厦门有一定的门诊量很容易,想要取得很大的体量却很难。后来他离开门诊部的时候一年的患者量能达到5228人,门诊量相对可观了。





体制内的行医感悟



为何会选择从体制外转向体制内?他坦言是因为在体制外遇到了瓶颈,没能遇到对青年中医足够重视的医疗机构,而在行医目标和愿景的驱使下,在学习吴雄志教授中西汇通的思想后,他也想体验一下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不同之处。


体制内的优势众所周知,首先,有三甲医院的背书,医者更容易得到患者的信任;其次,体制内在医疗体系方面具备完善的管理和规范,包括医院设施、医生培养、诊疗流程等;其三,体制内拥有相对丰富的科研和教育资源。


对比体制外,他在体制内有几点很大的感悟。


01
安全性or有效性


安全性重要还是有效性重要?大家可能都曾听到过一些同行关于大剂量附子一类特殊的用药经验,但试想一下,就算大剂量的危险用药能让疾病得到快速地缓解,在有更平和的药可以选择的情况下,真的非得冒此风险吗?医生的每一次诊疗其实就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妥协。


医院的培训每年都会反复给医生强调要注意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但即便如此,还是难免需要处理很多涉及人命的医疗纠纷。医疗是人命关天的,容不得半分大意,作为医者应将安全性放在首位,否则就算看了再多的病人,疗效再佳,一次的医疗纠纷都有可能会对大家的医疗生涯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行稳才能致远。


02
专科化&团队化


现代医学的强大离不开专科化和团队化,西医对中医的吸收远超想象。他在医院很大的感受就是医院的分工配合做得真的很好,专科化不仅避免了医生间的内耗,还促成了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共赢局面。


中医有必要开展专科吗?扪心自问,大家在单个病种的病人量能达到10000+吗?真的清楚掌握了病人的预后转归吗,接触到了极重病吗?比如感冒同样会致死,心肌炎肾炎的前期就是感冒,这些风险性都是不可忽视的。


青年中医要敢于取舍,不能什么都想要,在选择全科还是专科时需要进行精准的定位及分析,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一味地将经验方法生搬硬套


如果在大城市发展最好是可以开展专科,如果是在三四线等医疗水平不够发达的地方,全科则更适合,因为中医治疗在全科、多发及常见病上是有优势的,即使对这个病了解较浅,也可以学习前辈的经验处理得当。


需要注意的是,专科思维需要建立在全科思维上,这也是医院为何要进行轮转制的原因,有全科思维才能做专科,才能把专科做深做精做强


图片

日常诊疗


此外,团队化很重要。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团队中良好的分工协作能突破个人的发展天花板,发挥出更大的力量。现代医学的三级查房,医护协同都很值得中医人借鉴。


03
  大量的实践  


体制内有平台的加持,只要有心就有大把的实践机会。






  个人发展策略  



01
增强专业技能培训


(1)学习中医经典


青年中医要明确自身定位,深入学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为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提升临床技能


把握政策导向下的发展机遇,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实践操作,提高诊疗技能,如脉诊、针灸、中药方剂的运用等,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3)关注现代医学发展


关注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新理念,将中西医结合,提高自身医学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020
建立个人品牌影响力


(1)塑造专业形象


青年中医应通过持续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从而在行业内树立起专业的形象。


(2)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如研讨会、论坛等,以此提高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也能扩大个人的社会网络,如果在体制外可以寻找一个能互相成就的医馆。


(3)利用自媒体自我推广


青年中医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与中医相关的文章和视频,以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语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价值也才能有所呈现。每个青年中医势必要经历很多挫折与质疑, 但英雄自古多磨难,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要对自己有信心,将冷嘲热讽化为成长的养分,行医路虽然曲折,但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口述/叶晟,撰稿/桔梗,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图片
编辑|桔梗    视觉|花椒


医馆界

——

中医馆经管新媒体,医馆产业链社交与服务平台。医馆老板、创业者、投资人、供应链一手干货。连接跨界,一起重塑互联网+新型医馆生态圈。


联系方式

——

0755-86535560

400-893-012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园西工业区25栋中段609室

医馆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