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之崛起而奋斗

直面焦虑:如何破除83万中医药大学生当下就业困局?

59
图片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 张林峰   撰稿 | 薄荷

“关于中医的教育,很多同仁们都非常关注一个问题:就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的培养大多是重理论轻实践,这也是被人诟病的点,说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理论很好,学历很高,但不会看病。”


图片


我是从陕西中医药大学考到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期间发起了第一届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成立过全国中医药大学生联盟,开展过多次高校公益巡讲,逐渐积累了全国中医药大学生的相关数据,在近几年去各大高校演讲的过程中,也为同学们做了一些职业的发展规划。从本科到现在十一年时间,我一直在求学以及在毕业后做教学工作。



大学生是中医未来的主力军




现在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最基本的门槛就是大专或者本科,肯定不会选择让孩子高中或者初中毕业就肄业或者去创业。


根据中国中医药报的官方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有45所,对比之前,新增了一所重庆中医药学院。设立中医药专科的高等西医院校150所,设立中医药专业的非医药院校250所,比如复旦,北大等,这是本科以上的,专科的院校更多,几乎每一个省份都有两到三所相关高校。


图片



图片


专科生每年的毕业人数是3万+,在校生是9万+。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毕业生大约是21万人,在校生约为83万,另外还有不到一万的留学生。


图片


由约83万在校大学生以及约68万职业医师组成的中医“正规军”可见,中医药在校大学生必然是中医的未来。


当年我的第一志愿不是中医药大学,但是调剂到了这个专业,没想到进入了中医土壤之后就爱上了。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但这个时候我们的爱还只是一颗小小的种子,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还是要看怎么去施肥,去培育它。



当下三业现状




学业现状

现在很多人说学生在学校里只学理论,不注重实践,但有的学校的社会责任就是普适性的,要适合大多数人。我们也经常会吐槽一些教授,说一些中医教授临床可以讲课不行,或者是讲课很好但临床水平一般;也有吐槽说很多学生毕业之后连简单的感冒咳嗽都不会看,被诟病只混了学历没学到真本事。


择业现状

很多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阶段其实是很迷茫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么,什么都想要,看到经方觉得可以,外治法也可以,什么都想学;或者是没有导师/职业引领人,自己也没有一技之长,大学五年浑浑噩噩就过去了。等毕业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立身之本,或者很容易就被西化了,也有可能就放弃中医去做别的行业了。


就业现状

目前的就业大环境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也不是特别友好。在我2013年考研的时候,很多医院的门槛就已经是博士学历了,我硕士毕业的时候,社区医院的门槛是硕士,但也已经很难进了。


至于体制外的情况其实是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体制外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自主创业的话又没有资金或者创业经验,能做到很优秀的只有一小部分人,这个世界还是遵循二八定律的。

而且中医的就业门类相对来说比较窄,我的很多同学博士或者硕士毕业后都去了医院,个别的人可能在创业或者跨行,所以现在的就业现状还是比较尴尬。



尴尬的就业环境与现状造就三大焦虑




学历焦虑:低学历难就业

现在很多本科生在医院已经找不到工作了,走在大街上随便一揪都是大学生,都得考研考博,而且大部分医院是要求至少硕士博士学历起步,甚至还有一些招的都是海归博士。


能力焦虑:年轻人可能坐冷板凳

有些大学生在大学里没学到真本事,本身就比较迷茫,出来工作没有自己的临床理论和实践体系,更没有个人擅长的病种和核心优势,甚至可能在沟通表达、艺术情商上面也没有经过锻炼导致有所欠缺;还有就是自我营销和锁客能力方面也有不足。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患者,但有些医生就是留不住人,导致了各种能力方面的焦虑。


就业焦虑:体制内进不去,体制外混不下

体制内难进,在体制外能混得好的能力肯定又特别强,但大部分人是在体制外待不下去的。另外还有一些中医药相关的机构能进,但是很多人又瞧不上,一来二去就没工作了。



把握痛点,制定可行性解决方案




围绕着以上这些板块,我们应该提出什么样的观点、提出什么样的可行性解决方案?我认为主要还是三个方面。


可落地的清晰职业规划

之前很多中医的前辈老师都提到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其实我在各个高校里面给学生们讲的时候,我是做了阶段性的规划的。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他本身对这个社会比较迷茫,或者是感兴趣的点比较多,所以我们需要给他们制定清晰的、阶段性的目标计划,不能说“一口吃个胖子”,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感。然后这个目标一定是要能够落地的,同时也要有人督促他去落地。


我建议在校的大学生可以自己去尝试广泛涉猎,找到自己的人生兴趣,清楚的认识到自己适合干什么。比如我到底是适合当老师,还是适合干科研,还是适合当大夫;当大夫是适合当内科大夫,还是外科大夫,还是针灸推拿大夫,还是骨科大夫等等。


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就要做职业规划,大学、研究生、博士每个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和水平,每个阶段应该去涉猎什么样的东西让自己的职业路径逐渐清晰……


我们不排除有些人可能在大一大二就找到了自己这辈子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了,或者本身就是家传的中医学生决定以后继承家族事业,但大部分人还是要经历长时间的挣扎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所以职业规划很重要。


学校外的“第二课堂”

这个第二课堂不是单独指一些专业的培训课程,而是指笼统的在学校外建立的第二课堂。比如可以结合校内外的资源做师承教育,跟老师拜师跟诊,既要重理论也要重实践。之后结合社会教育让学生们能够尽早地去融入社会,接受社会上的一些生存之道和沟通之道等等。总的来说就是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长,让其足够长,先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


我觉得这个世上无难事,我们把基本功练到极致就是绝招,针灸也好,内科外科妇科也好,如果我在内科或外科选一个扎根十年,你说他能不成功吗?但是大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不知道这些,也可能他知道了但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样的平台。所以需要他确定自己的一技之长,以及逐渐找到自己的优势病种,形成固定的患者群;然后在这个领域的专病上面逐渐地去完善自己的实践理论和特色。


做好人才的输入和输出

现在很多的医馆和诊所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情况,如果学校能够在大学阶段就让学生了解到相关单位的情况,对之后人才的输入和消化吸收都会更便捷一些;院校教育、学历提升和能力提升三者可以融合起来。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可以跟师,同时在机构里面进行寒暑假的实习,以及之后可能在诊所或者医馆去就诊。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培养。除了进医院,学生能不能有别的职业路径?比如医美、中兽医、康养、教培行业等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向。应该拓展中医的职业发展路径,不能说中医学生出来之后只有当大夫一条龙,没有别的路可走了,这样对中医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最终,能够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第二课堂融合起来,共同构建人才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培养路径,将这部分青年中医的主力军培养成高学历的、有能力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具备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中医人才才是可行性的方案。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口述/张林峰,撰稿/薄荷,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图片
编辑 | 薄荷    视觉|花椒


医馆界

——

中医馆经管新媒体,医馆产业链社交与服务平台。医馆老板、创业者、投资人、供应链一手干货。连接跨界,一起重塑互联网+新型医馆生态圈。


联系方式

——

0755-86535560

400-893-012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园西工业区25栋中段609室

医馆界微信公众号